在印度,千年工艺从未走远
早在4000多年前,印度河流域的人们就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劳动工具和生活工具了,而传统的珠宝首饰加工工艺也在这一时期诞生。几千年来,印度 人就擅长用古老淳朴的手工艺打造最传统也最时尚的珠宝饰品。就这一点而言,印度的珠宝首饰在样式设计和宝石镶嵌方面堪称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
采用印度传统kundan技术制作的珠宝
到了莫卧尔王朝时期,国力鼎盛,经济发达,从皇帝到王公贵族无不追求奢华的珠宝。在他们 的支持下,印度的珠宝工艺开始产生质的飞跃—从简单的珠宝制作工艺演进成为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当时,贵族对珠宝匠人们的支持不仅仅局限于“言辞”领域, 很多王公都慷慨解囊,例如拉贾斯坦和古吉拉特邦的王公,他们招徕了大量技艺精湛的匠人,资助其在自己的领土上打造出大量精美的珠宝首饰。从一些保存至今的 珠宝首饰藏品中就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审美和艺术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莫卧尔前期的六代皇帝还保持着祖上的“粗犷”之风,他们更喜欢那些“质朴”“精纯”、未经雕琢的宝石。这种宝石的加工需要更精湛的技艺,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印度工匠们钻研出了叫做“昆丹(kundan)”和“波尔基(polki)”镶嵌的工艺。
尽管今天很多人认为“昆丹”就是印度最古老的首饰样式,但事实上它脱胎于“米纳卡瑞(minakari)”工艺。米纳卡瑞即珐琅上色工艺,其实 就是有色矿物质的熔合,比如用氧化钴作蓝色,氧化铜作绿色。这一金属表面加工工艺产生的效果犹如将宝石深嵌其中。采用的特定方式称为Champleve, 用这样一种方法雕刻金属使其形成下凹,以便能在里边填装色彩。莫卧尔帝国皇帝沙贾汗对此工艺情有独钟。
不过,沿用至今依然最普遍的还属“昆丹”—24K黄金被工艺超群的工匠耗费时日捶打成一片片轻薄精致且极为柔软的金箔,然后放在准备装嵌的宝石 周围。将一片金箔嵌放入宝石和它的托架之间,以产生深度与曲折度,无须任何焊接或加热。而宝石只做最低限度的尺寸切割,使其保持原来的外观。经过精心抛光 打磨后,一件充满诗意的镶嵌宝石的华美首饰就此诞生,而宝石之美也经由“昆丹”工艺从此凝固流传。
目前印度最擅长“昆丹”的珠宝设计大师是Munnu Kasliwal,他是1852年创立于斋普尔的珠宝品牌Gem Palace的第八代传人。Kasliwal能让24K黄金像丝缎一样平滑地聚合在一起,或者把黄金与缅甸宝石完美融合。其经典作品有镶嵌着繁复宝石的袖 珍阳伞和龟形胸针,彩色玛瑙和珐琅被精雕细刻成微小的螺旋花纹,带有浓郁的印度特色。“这些珠宝不仅仅是用眼睛来看,更是用身体来‘看’,感知其美 好。”Kasliwal凭借自己的妙手巧心,在世界珠宝设计界中早已声名鹊起。
19世纪时,印度的珠宝工艺也被欧洲人所接受,特别是珐琅工艺、高纯度金饰、宝石雕刻设计,成为孕育西方1920年代装饰艺术珠宝风格的养分之 一。曾经有一段时期,印度风格的饰品在欧洲几成风尚。在1872年,卡地亚就用黄金和绿松石创作出了品牌的第一款印度风格的耳环,马上风靡英国、法国和意 大利等国。即便是在今天,一些珠宝品牌仍然在运用当年来自于印度的珠宝工艺,比如在红宝石和祖母绿上切磨出雕纹和棱纹,运用水滴形切割法或玫瑰形切割法来 切磨钻石等。
HARRY WINSTON(海瑞·温斯顿)根据安巴吉·辛德先生当年手稿完成的祖母绿项链
美艳瑰丽的红宝石搭配鲜翠欲滴的绿宝石,或是秀色可餐的黄色水晶加以润泽华贵的红玉髓,印度珠宝浓烈的撞色搭配造就了它独一无二的风格密码。这 里的珠宝作品总是拒绝单调和苍白,用一片强势的色彩升华感官的饕餮享受。纵观一部印度珠宝史,一向呈现的是一个古文化大国的庄重和尊贵,那些如涟漪般散开 的错层项链,晃动着长长流苏吊坠的夸张耳环,都是不折不扣的印度奢华风骨。有人说“颜色就是生命”,而在印度风格的珠宝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传 统印度纱丽最具代表性的粉桃色以及鲜橘色为主色系,这种颜色也是最为典型的“印度色”。同衣服一样,印度珠宝与衣服之间、宝石相互之间都时而大胆呈现出撞 色的特点,以此浓墨重彩地表现印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