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
地理大发现之后,无数欧洲殖民者开始把眼光投向遥远的东方。1642年,被称作“现代钻石贸易之父”的法国探险家Jean在印度西南部得到了一 块重达112克拉的深蓝色钻石。当时,由于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钻石产量极少,因此印度称得上是唯一的钻石产地。古印度人把钻石颜色分为四个等级,这是印度所 特有的种姓制度,就是对印度人地位、身份所进行的一种划分:无色的钻石称作“婆罗门”;浅红色的钻石称作“刹帝利”;浅绿色的钻石称作“吠舍”;灰色的钻 石称作“首陀罗”。而Jean持有的这一块钻石,其价值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后来,他把钻石带回法国,引起了巨大轰动,连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也亲自 过问,于是Jean顺水推舟,将其献给国王路易十四,这块钻石也被赐名为“希望之钻”。旋即,更多的欧洲人开始将印度想象成为了一个遍地是宝石、黄金的富 庶之地。尽管那时候东西方交通不便,往返一次需要耗时数月,但欧洲的珠宝商、海盗和殖民者们都无法抗拒印度的诱惑,不惜远渡重洋、披荆斩棘来到印度,在各 地寻找、搜刮当地的稀有宝石。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欧洲的珠宝商几乎走遍了整个印度。
1914年Chaumet尚美所设计的日出羽饰皇冠,由Joseph Chaumet制作,宝石与羽毛的搭配颇具印度风情
由于当时没有现在所谓的代理公司,人们可以直接从卖家手中购得价格最便宜、质地最上乘的原材料。这更让欧洲的殖民者们垂涎不已,后来,印度成为 英国的殖民地,大量的印度宝石和黄金更源源不断地被运往欧洲,以至于印度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同时,绿松石、祖母绿、红玛瑙、黄钻、褐钻等等 这些带有东方气息的宝石也被大量运用在西方的珠宝设计中。
BVLGARI(宝格丽)Astrale系列黄金彩色宝石密镶钻手链
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全世界的珠宝商们依然对印度珠宝青睐有加。著名的Kabiri珠宝店很早前就与总部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阿姆拉巴莉 (Amrapali)公司合作,该公司在当地拥有重要的宝石矿场资源,近年来已向全球多家珠宝商提供了上乘的原材料。而那些经典品牌如卡地亚、蒂芙尼等早 已推出过“印度主题”的系列作品。
除了珠宝商和珠宝品牌,那些欧美世界的设计师和工匠们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印度,来自美国迈阿密的设计师Caroline Dadlani为了求得“真经”,不远万里,来到印度的斋普尔和古吉拉特邦。她在一个专攻金银丝刺绣工艺的印度手工业者家中长住,并虚心请教,最 终,Dadlani回到美国后就推出了浓郁的印度风格的珠宝设计作品,并且大受欢迎;而巴黎的珠宝工匠Marie-Helene de Taillac更是在1996年就来到了斋普尔,当她进入Gem Palace展厅参观珠宝工艺品后,“一见倾心”,坚持认为“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美丽成色的宝石,自己真正的设计生涯源于此次旅行”。来自日本的设计师 矢岛友博曾经从古印度的贵霜出发,游遍半个印度后,也推出了极具印度风格的珠宝系列。在他之后,还有络绎不绝的珠宝设计师们正在印度“取经”或正在赶往印 度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