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王公人人都是珠宝控
印度的珠宝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历史文献中就有了关于钻石的描述和记载,考古人员经过考证,发现当时的印度人就已经把钻石作为工 具,对其它宝石进行雕琢,而且在印度河文明的遗址中也发掘出了珠宝项链。有趣的是,很多古印度的雕塑作品也是以珠宝艺术为主题,甚至在古代泰米尔经典史诗 《脚镯记》中花费大量词句描绘了一幅黄金、珠宝交易兴旺的社会生活场景。
不过,对珠宝、黄金产业推动有着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富可敌国的王公们,他们拥有大片大片的土地、森林、湖泊和惊人的财富,对于珠宝,王公们更是趋之若鹜,还是看看史书是如何描述他们的吧:
印度王公人人都是珠宝控
“这些富有的土邦王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追求声色犬马的生活,对于珠宝首饰,更是有着病态般的迷恋,几乎达到宗教狂热的程度。在他们的心目中,宝石具有神奇的作用和巨大的威力。”
“巴罗达邦的摩诃罗酷爱黄金和宝石,在他珍藏的钻石中,有举世闻名的‘南天之星’和‘欧仁妮’钻石。‘欧仁妮’钻石最早属于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 二世的宠臣波将金,后来又辗转到拿破仑的妻子手中。随后居然成为这位王公的收藏品之一。但是在他的收藏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用大颗珍珠织成的挂毯, 由红宝石和绿翡翠组成的各种图案镶嵌其间。”
“巴地阿拉邦的王公有一条珍珠项练, 其珍珠颗颗大如鹌鹑蛋。在他的宝库中还有一件饰有1001个浅蓝色钻石的祖传护胸甲。传说中,他的祖先每年会在重大场合穿着这件护胸甲接见臣民,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迈索尔邦的王公偶尔听说世界上最灵验的药是由宝石的碎末配制而成,于是毫不犹豫地命令工匠将数百颗宝石研磨成细粉。”
直到近现代,王公们对于珠宝的热情还丝毫不减。1928年,法国珠宝巨匠卡地亚接受了印度帕蒂亚拉邦王公Maharaja Sir Bhupindar Singh的委托,打造了一系列奢靡到极致的成套珠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那条“Patiala”项链。但该项链之后便从“人间蒸发”,直到1998年才重 现伦敦,让人心痛的是,“Patiala”仅剩五条镶钻白金链,原有的七颗巨钻全部消失。
Indian印度灵感项链,镶嵌有745颗总重达52克拉的钻石,44颗总重达478克拉的18世纪产祖母绿。
后来,卡地亚的珠宝大师们以卓越的技术,成功地仿效了上世纪20年代末期工匠的精湛工艺与风格,用其它钻石(白色黄宝石、金黄色的蓝宝石、石榴 石等)代替丢失的几颗巨钻,再次将精美绝伦的吊坠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但不管怎样,王公们对于珠宝的狂热追求(本质上是对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追求),不仅使 得印度珠宝声名鹊起,引来全球买家的关注,也使得这种珠宝文化在数千年历史中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最终成为印度社会的一种普遍风俗。